0571—87099807
导航
导航菜单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考研 | 中国美术史/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初试真题解析

返回列表

2022年中国美院623中国美术史、624中外美术史、545艺术概论真题:







【总体分析】


中国美术史:

2022年中美史试题总体来看难度中等,较前几年简单的地方在于没有了古文断句和阅读理解题目。考生一旦古文基础不强,读不懂问题,就很容易吃亏。今年题型则中规中矩,名词解释六选三、简答题二选一,都给了考生们足够的避雷空间。


2022年考题较前几年稍难的地方在于曾经年年必考的山水画问题终于到了出无可出的地步,今年的大题转向花鸟画、书法与园林。因为2021年是徐渭诞辰500周年,上半年在绍兴也举办过隆重的纪念活动和学术会议,因此论述题考花鸟画正是赶了今年的热点。在考研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多次谈到了花鸟画的热点问题,甚至考虑了美院反押题而出两宋花鸟画的情况。


书法与园林问题在去年考题中已经出现,当时是以三选一的模式出的,问的是书法、园林或画论与文人画的关系,今年则为二选一。书法作为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去年外,已有五六年没有出过题目,这两年连续涉及书法问题,且逐渐细致,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中美史试题的热门内容。


今年的宋四家风格问题,在2014年硕士研究生考题中出现过,美院有时也会再利用真题,这就要求考生不能忽视真题的练习。园林问题相对而言较为偏门,但美院历年考题,都会有相应的偏门内容出现,如2018年的石窟、2019年的古器物、2021年的墓葬与园林,这些偏门内容是考生间分数差异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考生在重视人、山、花三大核心的同时,不能忘记对偏门内容的记诵。即使考了偏门内容,也不会涉及太深,从洪再新《中国美术史》的内容出发大体就可以满足了。


名词解释所涉及的方面容易细、杂,比较喜欢出偏门内容,本次考题涉及雕塑、书法、山水、花鸟,甚至还有金石学问题等,可谓雨露均沾。在优塔今年11—12月份的模拟考试中,我们押中了其中两个名词解释——马踏匈奴和祭侄文稿。名词解释,乃至包括填空等题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美院的青睐,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美术史大的逻辑框架的基础上,掌握足够的知识细节,当然这种题型分值都不会太高,即使有一两处没有复习到,也不会对整体分值造成影响。


中外美术史:

2022年是国美考研体制改革的第一年,相较于去年,取消了外国美术史考试科目,因此中外美术史的考题必会相应倾向于外国美术史方面。今年第一道题以二选一的方案,可使学生视自己中外美史的知识偏向作答,第二道题更偏向艺术概论的出题套路。


因2022年考题改革的通知出的较早,本次考试已给了考生足够的发挥空间,防止了曾经的外美史考生因中美史知识体系不熟而难以发挥水平的尴尬局面。


艺术概论:

2022年艺术概论的难度相较于去年简单不少,可能由于去年难度过高导致今年出题老师的仁慈。总的来讲,这两道题所涉及的方向都是来自《艺术史的视野》,且不拐弯抹角,直问直答,不需考生细扣字眼。
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与今年中国美术史宋四家相同,为旧题新出,原题见于2017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艺术概论第一题,熟悉真题的同学应该对之有所印象。
第二题虽然历年考题中没有原题相对应,但亦有重叠的方面,如2013年考题谈一谈对“图像”的理解;2014年论图像证史;2017年谈新艺术史,或多或少地与本次题目相关。
实际上,中国美院的艺术概论,说白了就是考的艺术史学史,万变不离其宗,艺术史学和艺术理论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多少,难就难在就其中一个问题,考生能想到多少理论家和史学家的思想观点并进行有逻辑的评述,这也是艺术概论题目相较于美术史题目的难点所在。

【试题解析部分】


中美史名词解释考的都是相对基础的内容,只要能把题目的基础知识信息、基本风格答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用一两句话阐述对象的风格或特性在美术史中的地位。故在此不做细致分析。


简答题相对于名词解释,更要求考生的史学逻辑思路的清晰,同时也要涉及到风格、趣味背后的影响因素。如宋四家风格成就一题。就不仅仅要涉及到苏黄米蔡各自的书法风格特点,更要思考宋四家书风的来源,即与颜真卿、杨凝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宋四家的影响,如南宋书风的直接继承以及明代吴门书画家对宋四家的学习。


再深一层则涉及到宋四家书风背后的“尚意”趣味,其与唐代崇尚法度的书风之间呈现的区别,以及宋四家的尚意趣味源于何处。否则,即使掌握了宋四家的风格特色,但无法从历史框架的角度去审视他们,最终分数也不容易出彩。再如明清园林,不仅要讲到重要的园林景观与园林山水营建,更要涉及背后的园林营造思想,如计成的《园冶》和文震亨的《长物志》。更深一层,要想到为何在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开始蓬勃发展,其背后的文人士绅团体的山水画风格诉求、雅文化趣味、对政治的疏离态度以及明末清初后的遗民问题,皆影响了明清园林的发展。


论述题部分,按照国美出题的老规矩,即在规定的历史框架内论述绘画风格、内容、趣味、观念的流变。因此做这种题,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美术史发展逻辑,而不是各朝代各画家各风格的随意罗列。这种发展逻辑,即前代遗留的问题和情境,在这一代、一派的画家手里是如何处理与解决的。因此,本次考题虽要求考生论元明清花鸟,在开头仍需一小段去论述宋代花鸟画的大体发展状况与南宋花鸟画的风格落脚点,这便是为元代花鸟画铺垫了清晰的历史语境,在这种历史语境的基础上,伴随着宋末动乱与元代的文化政策、皇室趣味问题、遗民问题等,元代花鸟画开始发展。其中包括唐代畜兽画复兴、以格致思想为基础的梅兰竹意象的稳定和兴盛等等。


同时也要涉及到风格、内容背后的观念,比如同样是唐代畜兽画的复兴,作为元代官员的任仁发与南宋遗民龚开之间的观念就有着巨大的差异。明代花鸟画则包括宫廷花鸟画对南宋院体花鸟的继承及其原因,江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吴门趣味对文人花鸟的影响,以及大写意花鸟画家徐渭、陈淳,其与明中期的心学风潮息息相关。清代则包括在正统观念影响下的花鸟画风格正统缔造者恽寿平;明末清初至清中期西学东渐对花鸟画,尤其是宫廷花鸟风格的影响,遗民阶层的花鸟趣味与反正统的表达,清中期扬州画派的个性观花鸟与扬州的商品经济联系,晚清海派对扬州画派的风格和消费模式的继承及吴昌硕金石入画对花鸟画风格的重要影响。可以看到花鸟画风格、内容的变迁都是受到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多重影响的,考生对画史的体系性掌握正是答好这类题目的关键。


中外美史答山水画起源问题,与上述道理相同,把问题对象扔进历史线中予以考察。我们知道山水画观念的起源在宗炳、王微,现存最早的独立山水图像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但这些并不足以支撑这道题的体量。我们首先要考虑,在山水画独立之前,山水图像的风格,其指涉的画意是怎样的,这就涉及到两汉画像石、砖、墓室壁画以及工艺品如博山炉的山水形象,前段时间巫鸿做了有关其山水图像研究的直播,正是关于此方面的问题。


继而是魏晋时期的山水图像,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都有典型案例可以分析,甚至可以涉及到北魏孝子棺石刻和《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图式关系。在宗炳的《画山水序》中正式表明了山水画的独立与魏晋时期游山水、山水诗风气的关系,但宗炳并没有留下相应的图像,那么可以通过对《游春图》、大小李将军风格以及敦煌壁画中山水图像的分析,与魏晋时期作为背景、环境的山水图像进行对比,思考山水画独立在风格上的表现形式。更深一层的话,则可涉及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人们对山水、对自然的何种认知,支持了山水画在此期间脱离人物画而独立,这背后又可联系玄学与佛学的影响。


中外美史最后一题出题感觉偏向艺术概论对概论式问题,首要是审题,这道题的重点是三个涉及到绘画定义的英文单词,picture更倾向于纪实层面,即对某种事与物的描绘,因此picture也可指“相片”,此处可涉及图谱、图解等问题;work of art更倾向于绘画中的审美意味,在潘诺夫斯基《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中,就明确提出了艺术作品中要求观看者对之进行审美的意图。这种倾向的极端表现即形式主义的发展;image既有“画像”、“图像”的含义,同时又有“意象”的含义,这就涉及到对图像背后意涵的研究与处理,包括图像学研究以及图像证史、新艺术史等等,都可以作为论据使用。此处考察考生对艺术理论的熟悉程度,具有一定的难度。


艺术概论第一题,只要考生熟悉《艺术史的视野》第一部分第一篇文章,即潘诺夫斯基的《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的逻辑思路,其实就不难解答,甚至直接用潘诺夫斯基的思路作答即可,也能表现出考生对所读文章的整体性理解。


潘诺夫斯基在文中先讨论了人文概念的发展史和人文学科的定义,即坚持人性价值和承认人性界限,第二节讨论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的特质,即人文学科如何看待曾经的人类记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个有机情境,即个别文献与一般历史概念的关系。第三节后,论述重点切入艺术史中,先讨论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其所处理的人类记录——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即直觉的审美体验必须与考古式的研究结合,形成第二个有机情境。


在确定艺术史家的定位时,潘诺夫斯基将其与艺术鉴赏家和艺术理论家相比,在史家与理论家之间形成第三个有机情境,即历史情境下的艺术史与一般性艺术概念体系的关系。最后,潘诺夫斯基在人文学科与科学之间的意义区别中结束了自己的论述,即科学是为了将各种现象进行抽象整合,而人文学科则是为了将死掉的人类记录重新散发出他的活力。分析文章逻辑可见,本次考题完全是围绕这篇文章的视角出的,考生可以按照潘氏的思路作答,在举例时可以其他的美术史现象作为论据。


艺术概论第二题,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艺术史研究,什么是图像研究。艺术史研究考生应该都非常熟识,难就难在对图像研究的界定。

图像跟艺术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图像是可以泛指任何视觉图画的,不管其艺术性高不高,有没有艺术性,都可以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要注意,图像研究的最终目的可能不在图像本身,而艺术史研究的目的则确定是“艺术”。


明白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思考在史学史上,哪些史家或理论家提出的理论是基于图像的呢?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图像证史”理论,也就是哈斯克尔《图像及其历史》一书。在《艺术史的视野》中有多篇文章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再有则是新艺术史的理论,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不管是《西方美术史学史》还是《艺术史的视野》,在谈论新艺术史时都会讲到新艺术史对各种外来方法论的借鉴,其研究并不是以艺术为目的,而是以艺术,或者图像为论据、跳板,其最终归指还是他们的批判性理论,当下兴盛的视觉文化很大一部分即是对六七十年代新艺术史的借鉴,且视觉文化对待图像更为广泛,它所研究的是一切存在于世界上的图像及其构建的体系。那么,符号学的代表罗兰巴特、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本雅明等都可以作为论述对象,以上是图像研究。


那么艺术史研究我们也要找到范例,才能与图像研究形成对比,这个时候,形式主义、图像学的大佬和贡布里希作为艺术史研究的经典代表便可作为绝佳的例子。在这种对比阐述过程中,考生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可覆盖,或不可覆盖,或辩证看待。



上一篇下一篇


  

新浪官微

微信公众号

联系方式

Email:450175058@qq.com

电话:0571—87099807

QQ:450175058/ VX:18368113036

地址

杭州市西湖区云栖小镇云展路10号龙轩大厦B座

COPYRIGHT © 2022 优塔教育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1101号

联系我们
 求学热线
0571-87099807

微信公众账号